龜殼花蛇。有毒蛇的種類有哪些?
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龜殼花蛇,以及對應的知識點,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內容導航:- 蕪湖當地有哪些毒蛇
- 有毒蛇的種類有哪些
- 龜殼花蛇的生活環境
- 最毒的蛇
- 龜殼花蛇的介紹
- 原矛頭蝮龜殼花蛇 0.12毫克毒液讓人潰爛致死咬傷圖片
Q1:蕪湖當地有哪些毒蛇
安徽有的,蕪湖都有
1、蝮蛇:又名地扁蛇、土虺蛇、**樸、灰鏈鞭、爛肚蛇、七寸子、麻七寸等。全長多在50-60厘米左右。隨當地泥土顏色不同,呈灰褐色、黑褐色或紅褐色,頭呈三角形,少數呈不明顯三角形,頭頸細,身體胖,尾較短。此種毒蛇在全國分布最廣,亞種也最多,除海南島和台灣島外,南至兩廣,北到黑龍江,西到新疆,全國大多數地區都能見到它的蹤跡。其中以遼寧省大連附近海域的蛇島最為著名,全島有大大小小蝮蛇數萬條。2、竹葉青:又稱刁竹青、小青蟲、紅眼睛、青竹蛇、青竹鏢、焦尾巴、綠牙蛇等。全身翠綠色,身材又細又長,紅紅的眼睛,外表與無毒的青竹蛇類似,唯尾部呈磚紅色,頭呈三角形,兩側還鑲了紅色和白色的小點狀花紋易於區別。由於它具有天然的保護色,在綠色植物及竹叢間活動,很難令人察覺,其天性凶惡,往往作主動的攻擊,但被咬後的死亡率大約隻有百分之一。竹葉青在我國分布很廣,甘肅、四川、雲南、貴州、湖北、浙江、福建、兩廣等地都有,南亞和東南亞也可以見到。另外有一種菜青蛇,也被稱為“竹葉青”,但尾部是呈焦紅色,紅色比前述的竹葉青深,此種蛇無毒。3、金環蛇:又名鐵包金、金報應、金腳帶、黃金甲、金蛇等。體型中等,一般長1米以上,顏色較其它毒蛇鮮豔些。頭戴黑帽子,全身是黑黃相間的花紋,頭部不是呈明顯的三角形,是橢圓形,隻是比頸部稍大一些。金環蛇生活在平原或山地的叢林中的小溪和水塘邊,它在黃昏時分出洞活動。主要分布在兩廣、福建、台灣、海南、江西、雲南和貴州西南部。國外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和南亞。四川金沙江河穀也曾發現過它的蹤跡,但數量可能較少。它喜歡吃……魚-_-!!這位據說很愛和平,一般不主動挑釁,受驚了會像駝鳥把頭藏起來不動,但一定不要得寸進尺的去激怒它,典型的:人不犯我我不犯人,人若犯我必滅你~4、銀環蛇:又名白花蛇、過基甲、白節蛇、銀腳帶、銀包鐵等,屬爬行綱、蛇目、眼鏡蛇科的一種劇毒蛇。銀環蛇體型比金環蛇稍小一些;不同的是全身是黑白相間的環形花紋。而且銀環蛇是毒蛇中的化裝師,身體顏色變化多端;多數時候穿著黑白相間的“海魂衫”,但有時白色變成黃色,像它的“堂兄弟”金環蛇,有時前半身的黑白條子變成網狀,後半身出現虎斑,有時又幾乎全是黑色。銀環蛇生活在平原、丘陵和山腳近水的地方。銀環蛇常夜間活動覓食,吃飽後常停在路上休息,直到深夜或黎明才回洞。夜行人不注意,常會被咬傷。銀環蛇常群居冬眠。分布地帶比金環蛇略廣,我國南方各省以及東南亞均可見此種蛇。它在金沙江河穀地帶比金環蛇較為多見,當地稱為“秤杆蛇”5、五步蛇:又名尖吻蝮蛇、蘄蛇、百花蛇、棋盤蛇、放絲蛇、吊燈撲、百步蛇、懶蛇、翹鼻蛇及聾婆蛇等。五步蛇,顧名思義,說明它的毒性十分猛烈。被它咬中,隻要走五步或走百步即會倒斃。但這是誇張的說法,被五步蛇咬傷,一般死亡時間是在1-4天內。五步蛇因所處環境地表顏色不同,多數呈暗褐色或灰褐色,少數呈淡紅或淺黃色,背麵由頸至尾有二十五個左右,黃褐色黑邊的菱形斑,俗稱“棋盤花”,兩側介於各斑之間有同等數量的黑色三角形斑,眼至口角有一黑色條紋。腹麵乳白色雜有黑斑。五步蛇長相尤為奇特:三角頭,凹眼睛,翹鼻子。它的尾部末端,有一個尖尖的大刺,俗稱“佛指甲”,五步蛇常把它戳在土裏頂一下,借以加快爬行速度或彈射出去,以攻擊對手,不過一般不會主動攻擊對手。主要分布在湖北、江西,福建、貴州、四川、廣西和台灣南部。6、蝰蛇:又名圓斑蝰、古錢蝰、金錢蝰、金錢斑等。身長大約在90-120厘米左右,驅體粗,尾巴短,頭呈三角形,與頸部有明顯區別,體粗壯而尾較短,頭背麵被著起棱的小鱗片,體背棕色,頭背有三塊圓斑,體背也有三個縱行大圓班,背脊一行圓斑與兩側交錯排列,圓斑中央紫褐色,四周黑色,鑲以黃白色邊,腹麵灰白色,有3-5行近於半月形的深棕色斑。蝰蛇主要分布在我國福建、兩廣、台灣;國外主要是印度、斯裏蘭卡、巴基斯坦、緬甸、泰國。台灣稱其為“龜背殼”。別看它平常慢吞吞的,性情相當爆燥,毒牙相當可觀~7、眼鏡蛇:又名萬蛇、吹風蛇、吹風鱉、扁頭風、飯匙頭,烏肉蛇等,屬眼鏡蛇科有毒蛇。它的頭頸背部有一對白色黑心的斑紋,很象人戴的眼鏡,因此叫眼鏡蛇。它被激怒時,會豎起前半身,左右晃動,同時擴張頸部的肋骨,變得又扁又平,遠遠望去,如同戴著眼鏡的一張臉。眼鏡蛇體型較大,一般1-2米。主要分布在兩廣、安徽、浙江、海南、雲南、貴州、福建、台灣和四川的金沙江河穀地帶。這個東東真是很凶殘,會吞食同類,擅長吐口水(毒液),專吐在手、臉、眼睛等部位,所以一見它就閃得遠遠的吧~8、眼鏡王蛇:又名過山風、山萬蛇、大眼鏡蛇、過山烏、大扁頸蛇等。眼鏡王蛇極象眼鏡蛇,但體型比眼鏡蛇大得多,身長為3-4米,最長的可6米。眼鏡王蛇的頭頸背麵沒有眼鏡蛇那麽迷人,不戴眼鏡,而是抹了兩撇“白胡子”,象個倒寫的V字。眼鏡王蛇對環境氣溫的要求較高,主要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,分布地域較窄。所以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少見它的蹤跡。主要分布在雲南和兩廣的邊境地區,福建和貴州部分山區也有分布。在國外分布於東南亞地區。這位比較文明,不吐口水,但速度一流,毒性更甚9、烙鐵頭:又稱龜殼花蛇、老鼠蛇,惡烏子,金錢豹、筍殼斑、吊樹貓、蘄蛇蓋、野貓種等。此種蛇有個顯著特征,頭呈明顯三角形,頸較細,形如一個烙鐵頭,故如此名。通身黑褐色為主,其間雜以黃綠或鐵鏽色斑。頭呈三角形,短尾,花紋較細,體型不大,以中小型為主。主要分布在福建、貴州、四川、浙江南部和江西部分山區。10、海蛇科與眼鏡蛇科一樣,都是具有前鉤牙的毒蛇。在已知的50多種海蛇中,我國有15種。主要有:青環海蛇、環紋海蛇、淡灰海蛇、平頦海蛇、小頭海蛇和海蝰6種。每種都有劇毒,致死率也高,海蛇身材一點也不勻稱,前半身是圓柱形,又細又小,後半身漸漸變粗,尾部呈扁平狀,如同船槳,便於在海中遊泳。主要分布在我國沿海的熱帶和亞熱帶的近海。特別是兩廣和海南、台灣海岸邊的紅樹林中。
Q2:有毒蛇的種類有哪些
神經性毒蛇:金環蛇、銀環蛇、海蛇
出血性毒蛇:烙鐵頭、尖吻蝮蛇(俗名五步龍)、竹葉青、蝰蛇
出血性混合神經性毒蛇:眼鏡蛇、眼睛王蛇(俗名過山峰)、 蝮蛇
其中尤以眼睛王蛇的毒性最為劇烈,被咬傷後應緊急注射抗眼鏡蛇毒血清和抗銀環蛇毒血清,否則極少能夠存活。以上十大毒蛇是我國分布最廣、毒性最大、也最為常見的毒蛇種類。以皖南山區、武夷山、雪峰山、南嶺、十萬大山、雲開大山等地密度最高。金環蛇 Bungarus fasciatus金環蛇 名] Bungarus fasciatus分類地位] 蛇目 眼鏡蛇科形態特征]全長1200~1800mm,具前溝牙的毒蛇。通身黑色,具較寬的金黃色環紋,體尾共有1~27+3~5環,黑黃二色寬度約相等。頭背黑褐色,枕部有淺色倒"V"形斑。背脊隆起呈脊,故軀幹橫切麵略呈三角形,尾末端圓鈍。頭橢圓形,與頸區分較不明顯,頭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片,無頰鱗,上唇鱗7,2-2-3式。背鱗平滑,通身15行,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;腹鱗214~230,肛鱗完整,尾下鱗單行,29~39枚。
[分布] 我國分布於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,包括福建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及雲南南部,在東部向北可達江西南昌。國外分布於南亞及東南亞。
[生活習性] 棲息於海拔180~1014m的平原或低山,植被覆蓋較好的近水處。夜晚活動。吃蛇,偶爾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動物。卵生,5~6月產卵6~14枚於腐葉下或洞穴中,卵徑45~54 mm㗲0~24 mm。估計數量] 野外已極稀少。眼鏡王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眼鏡王蛇 [學名]Ophiophagus hannah[分類地位] 蛇目 眼鏡蛇科[形態特征] 具前溝牙的毒蛇。外形一般與眼鏡蛇相似,區別是眼鏡王蛇①體形較大,常長達3~4 m,最大長度紀錄幾達6m②頭背除典型的9枚大鱗外,頂鱗之後尚有一對大的枕鱗③頸部擴展時,擴展部位較窄而長,且無眼鏡蛇的特有斑紋④背鱗中段15行,尾下鱗部分成單。背麵暗褐色或黑色,具橫斑;腹麵黃白色。頸部腹麵橙黃色。幼蛇黑色,具34~45個黃白色環玟。分布] 在我國一般分布於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,包括福建、貴州、東、海南、廣西,向北可達浙江南部、四川米易及西藏墨on$2。國外分布於南亞及東南亞。[生活習性] 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,800m的山區,多見於森林邊緣近水處。白晝活動。主要捕食蛇,偶爾吃蜥蜴等。卵生,7~8月產卵20~40枚於枯葉築成的窩內,卵徑65.5mm㗳3.2 mm。親蛇有護卵習性。估計數量]估計國內野外已極少圓斑蝰 Vipera russelii圓斑蝰 [學名] Vipera ruselli siamensis
[分類地位] 蛇目 蝰科 [形態特征] 全長1米,重達1.5公斤.頭比較大,與頸區分明顯,吻短寬圓.頭背的小鱗起棱,鼻孔大,位於吻部上端.體背呈棕灰色,具有3縱行大圓斑,每一圓斑的中央為紫色或深棕色為黑色,最外側有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.腹部為灰白色,散有大的深棕色斑.[生活習性] 生活在平原,丘陵或山區.主要棲息在寬闊的田野中,很少到茂密的林區去,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帶活動,炎熱時喜歡棲息在蔭涼通風處.受驚時並不逃離,而是將身體盤卷成圈,並發出呼呼的出氣聲,身體不斷彭縮,持續半小時之久.以鼠,鳥,蜥蜴為食,采用突襲方式,軀幹前部先向後曲,猛然離地再向前衝並咬住獵物,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.9--10月咬傷人畜較多,是我國劇毒蛇類之一.平均每條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約為200毫克.屬於卵胎生,7--8月份產仔,每次產仔十幾條左右.
[分布] 福建,廣東,廣西;國外見於印度,巴基斯坦,緬甸,泰國等地
白眉蝮 Gloydius blomhoffi siniticus
白眉蝮 [學名] Vipera ruselli siamensis
[分類地位] 蛇目 蝰科
[形態特征] 全長1米,重達1.5公斤.頭比較大,與頸區分明顯,吻短寬圓.頭背的小鱗起棱,鼻孔大,位於吻部上端.體背呈棕灰色,具有3縱行大圓斑,每一圓斑的中央為紫色或深棕色,外周為黑色,最外側有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.腹部為灰白色,散有大的深棕色斑.
[生活習性] 生活在平原,丘陵或山區.主要棲息在寬闊的田野中,很少到茂密的林區去,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帶活動,炎熱時喜歡棲息在蔭涼通風處.受驚時並不逃離,而是將身體盤卷成圈,並發出呼呼的出氣聲,身體不斷彭縮,持續半小時之久.以鼠,鳥,蜥蜴為食,采用突襲方式,軀幹前部先向後曲,猛然離地再向前衝並咬住獵物,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.9--10月咬傷人畜較多,是我國劇毒蛇類之一.平均每條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約為200毫克.屬於卵胎生,7--8月份產仔,每次產仔十幾條左右.
[分布] 福建,廣東,廣西;國外見於印度,巴基斯坦,緬甸,泰國等地.
原矛頭蝮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
原矛頭蝮(龜殼花蛇) [學名] 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
[分類地位] 蛇目 蝰科
[形態特征] 體長一般在70--90厘米,尾長16--18厘米,體重50--70克左右.頭呈三角形,頸細,吻較窄,頭頂具有細鱗,並有倒V形褐色紋斑.體背麵為棕褐色,在背中央線兩側有並列的暗褐色紋斑.左右相連而成鏈狀,在該紋斑下麵還有不規則的小班紋.腹部為灰褐色,有許多斑點.
[生活習性] 棲息於山區灌木林,竹林溪邊,住宅區附近陰濕的環境中,常盤踞在柴堆內.多在晚上活動,尾有纏繞性,有時盤纏在樹上或竹子上.由於身體瘦長,捕食,攻擊都比較靈活.以魚,蛙,蜥蜴,鳥為食.小雪至次年清明為冬眠期,常利用樹洞,竹洞作為越冬場所.為卵生,每次產仔5--13枚,自然溫度孵化,孵卵期一般在35--45天.烙鐵頭係管牙類毒蛇.
枚,自然溫度孵化,孵卵期一般在35--45天.烙鐵頭係管牙類毒蛇.
[分布] 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on$2、河南、湖南、廣西、廣東、海南、四川、甘肅、貴州;國外見於印度、緬甸、越南等地.
舟山眼鏡蛇 Naja atra
舟山眼鏡蛇
[學名] Naja atra
[形態特征] 全長1000~2000mm。具前溝牙的毒蛇。背麵黑色、黑褐色或暗褐色,沒有或具有若幹白色或黃白色窄橫紋,在幼體較為明顯。受驚擾時,前半身豎起,頸部扁平擴展,顯露出項背特有的白色眼鏡狀斑紋或此斑紋的各種飾變。腹麵汙白色,頸腹具灰黑色寬橫斑及其前方的兩個黑點。頭呈橢圓形,與頸區分不十分明顯,頭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。沒有頰鱗;上唇鱗7枚,第三枚最大,它前切鼻鱗後入眶。第四、五兩枚下唇鱗之間嵌有一枚小鱗。背鱗平滑,中段21(19)行;腹鱗162~182,肛鱗完整或二分,尾下鱗38~53對。
[分布] 我國特有種。廣泛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,西至廣西東北部、貴州、重慶東南部,包括on$2、海南及香港。
[生活習性] 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,700 m左右的平原、丘陵與山區,見於灌叢、竹林、溪澗或池壙岸邊、稻田、路邊、城郊,甚至進入花園或住房。白晝與夜晚均見活動。捕食魚、蛙、蜥蜴、鼠、鳥及鳥蛋、蛇等。每年5月前後出蟄,11月進入冬眠。卵生,5~6月交配,7~8月產卵7~19枚,卵徑42~54 mm㗲6~31 mm;約經50天孵出仔蛇,全長約200 mm。
[估計數量] 無研究資料。銀環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銀環蛇[學名] Bungarus multicinctus[分類地位] 蛇目 蝰科[形態特征] 全長1000~1800 mm,具前溝牙的毒蛇。背麵黑色或藍黑色,具30~50個白色或乳黃色窄橫紋;腹麵汙白色。頭背黑褐,枕背具淺色倒"V"形斑。背脊不隆起,尾末端較尖。頭橢圓形,與頸區分較不明顯,關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片,無頰鱗,上唇鱗7,2-2-3式。背鱗平滑,通身15行,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;腹鱗203~231;肛鱗完整;尾下鱗單行,37~55枚。本種有2亞種:指名亞種B. m. multicinctus Blyth 腹鱗203~218,背麵白色橫紋30~50個;雲南亞種B. m. wanghaotingi 腹鱗213~231,背麵白色橫紋20~31個。
[生活習性] 息於從沿海低地到海拔1,300 m的山區,常見於低海拔的平原、丘陵近水處。夜晚活動,到水邊捕食魚、蛙或蛇類。白晝則隱匿於石下或洞中。4月出蟄,11月進入冬眠。卵生,6月產卵3~15(最高紀錄為20)枚,卵徑29 mm㗱6.5 mm~52 mm㗱9 mm;孵化期1~1.5月,剛孵出的仔蛇全長200~270 mm。
Q3:龜殼花蛇的生活環境
生活於山區,以鳥類和鼠類為食。
晚間因尋食常侵入住宅,有攻擊性,人畜接近時,容易被其突然咬傷,通常體型越大毒性越大。 龜殼花蛇也產於印度以及東南亞。
Q4:最毒的蛇
最毒的蛇:
1、銀環蛇
中國大陸最毒,銀環蛇體長在1米~1.8米左右,有著中國十大毒蛇之最的名頭。銀環蛇性情非常溫和,除非受到威脅,一般不會咬人。銀環蛇的LD-50為0.08~0.108,大致可以理解為隻要0.08毫克銀環蛇毒,就可以毒死一個人。
2、眼鏡王蛇
體型最長毒液量最大,,眼鏡王蛇是所有蛇類中名氣最大的存在,它們不僅有著劇毒,還是世界上體型最長的毒蛇。目前已知世界上最長的眼鏡王蛇,體長達到了5.58米,而毒性強到能夠一口咬死一頭亞洲象。不僅是中國十大毒蛇之一,也被選入世界十大毒王之列,它們智商極高甚至以蛇類為食,被稱為蛇類煞星。
3、灰藍扁尾海蛇
境內海洋最毒,灰藍扁尾海蛇是中國十大毒蛇中,入圍的唯一的海蛇,也可以說是中國境內毒性最強的蛇類。因為灰藍扁尾海蛇不容易見到,傷人幾率小,所以將它排在了第三名。它隻需要零點幾毫克的毒液,就可以將一個人殺死了。
4、舟山眼鏡蛇(中華眼鏡蛇)
攻擊性最強,舟山眼鏡蛇在世界上僅分布在中國、越南和老撾,且最先在我國發現命名,所以也被叫做中華眼鏡蛇。舟山眼鏡蛇比眼鏡王蛇小得多,成熟蛇類的體長在1.5~2米之間,且擁有極為致命的毒液。在它們上半身立起來的時候,還會向敵人噴射毒液十分的駭人。
5、龜殼花蛇(原矛頭蝮)
傷口最殘忍,,龜殼花蛇是國內最為臭名昭著的劇毒之蛇,毒液致死量僅僅0.12毫克。隻要被龜殼花蛇咬到,被咬到的部分的血肉都會爛掉,實在是慘不忍睹。
Q5:龜殼花蛇的介紹
龜殼花蛇 (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)俗稱“烙鐵頭”。爬行綱,蝮蛇科。一種毒蛇。長達米餘。頭呈三角形,頭頂覆有細鱗。體背麵棕灰褐色,又一行較大和兩行較小黑色斑紋;腹麵淡褐色,多散布淡鳶色斑點。是台灣六大毒蛇之一。龜殼花常與無毒的擬龜殼花混淆,不過擬龜殼花的頭部較圓。
Q6:原矛頭蝮龜殼花蛇 0.12毫克毒液讓人潰爛致死咬傷圖片
可能大多數人對原矛頭蝮這個名字比較陌生,但是說龜殼花蛇,應該都會有些印象,這是國內最為臭名昭著的劇毒之蛇,毒液致死量僅僅0.12毫克。隻要被龜殼花蛇咬到,被咬到的部分的血肉都會爛掉,下麵會放一些被原矛頭蝮咬傷後的圖片,實在是慘不忍睹。
高能預警:原矛頭蝮咬傷爛肉圖片十分殘忍,適應能力較低的人請做好心理準備。
原矛頭蝮:台灣六大毒蛇之一原矛頭蝮在民間都被叫做龜殼花蛇(本文也以此稱呼),因為它身上的紋理像極了龜殼,因而得名。龜殼花蛇由於其劇毒性,而被列為台灣六大毒蛇之一。這種蛇的體長在1米~2米左右,雌性要比雄性大上一點,而且具有纏繞性。也就是說這種蛇不僅會咬你,還會用身子骨將你緊緊的纏繞。
龜殼花蛇極為擅長爬樹,經常在田野山林等地出現,它們一般都不會主動攻擊人,但是隻要受到一點驚嚇和威脅就會條件反射般的攻擊,比如有個黑影在它麵前閃過,或者遇見了燈光。而被咬到的人就真的是太不幸了,看看這種大家夥的毒性和原矛頭蝮咬傷人之後的照片,實在是太恐怖了。
龜殼花蛇毒性極強,一口毒可要死兩個人龜殼花蛇是一種管牙類毒蛇,擁有極強的血循環毒,而且放度量極高,一次最大可以釋放出108毫克的毒液,而殺死一個人僅僅0.12毫克。科學家曾做過實驗,將萬分之一毫升(稀釋)蛇毒注射於10克體重的小白鼠,2小時內即死亡;若用5000分之一濃度的蛇毒0.5毫升皮下注射,或取0.5毫升由腹腔注射,小白鼠均在24小時內死亡,直接死因為呼吸麻痹。
龜殼花蛇不僅毒性強烈,而且這種毒讓人非常頭疼,咬傷後整塊肉都會爛掉,如果傷口被注入了過多的毒液量,那就估計隻有被截肢了。看看上麵的這張圖片,實在是太恐怖了,這就是血循環毒,被咬到就會讓傷口潰爛,甚至死亡。
上一頁0 /2下一頁關於龜殼花蛇和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,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?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,記得收藏關注本站。
查看更多關於龜殼花蛇的詳細內容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