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關在哪裏那個地方!
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陽關在哪裏,以及陽關在哪裏那個地方對應的知識點,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內容導航:
Q1:
陽關位於河西走廊的敦煌市
西南七十公裏南湖鄉“古董灘”上,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。陽關,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,在河西“列四郡、據兩關”,陽關即是兩關之一。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,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,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。據史料記載,西漢時為陽關都尉治所,魏晉時,在此設置陽關縣,唐代設壽昌縣。宋元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,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。舊《敦煌縣誌》把玉門關與陽關合稱“兩關遺跡”列敦煌八景之一。
Q2:
“西出陽關無故人”中的“陽關”位於現在甘肅省。
陽光是我國古代陸地對外交通的咽喉之地,古代絲綢之路南路必經之地,位於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方向古董灘附近。
陽關是因為坐落在玉門關南邊,所以取名陽關。漢武帝時期在河西“列四郡、據兩關”,陽關即是兩關之一。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咽喉門戶,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,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。
據考古學家研究發現,陽關在當時是占據著“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”的地理優勢,所以被設立為屯兵的軍事要地理所當然。
陽關在古代是水源充足、土地肥沃的綠洲盆地,在兩三千年前有發達的火燒溝文化。後來河流幹涸,泥沙淤積,逐漸被風沙掩埋,隋唐時就廢棄了。
西漢王朝為了抵禦匈奴,在河西走廊設立了武威、張掖、酒泉、敦煌四個郡,同時設立玉門關和陽關兩個關隘。
以前在陽關和玉門關以西就被稱為西域,出去就是茫茫沙海,蒼涼戈壁,出了這裏就得算是遠行,所以詩句裏會寫“西出陽關無故人”,表達送別之情。
現在的陽關被黃沙侵蝕的比較嚴重,被列入了遺址保護範圍,陽關遺址存在的古關遺跡、古城遺跡、古道遺跡、古長城遺跡、古墓葬遺跡、古水源遺跡等 ,都非常具備研究和觀賞價值。
出處
送元二使安西⠠
作者:唐 王維
渭城朝雨浥輕塵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
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。
陽關:漢朝設置的邊關名,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方向古董灘附近。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,是通往西域的咽喉門戶。《元和郡縣誌》雲,因在玉門之南,故稱陽關。
Q3:
1、安西:(中國甘肅省酒泉市安西縣)一般指瓜州縣。
瓜州縣隸屬甘肅省酒泉市,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,東連石油城玉門市,西接敦煌市,南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毗鄰,西北與新疆哈密市相接,自古以來就是東進西出的交通樞紐,古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。
瓜州縣境東西長185公裏,南北寬220公裏,麵積2.41萬平方公裏。
2、渭城是陝西省鹹陽市市轄區,位於鹹陽市區東半部。
渭城是1986年12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,1987年5月成立的縣級行政區。東西長約26.73公裏,南北寬17.92公裏,全區總麵積272平方公裏,耕地23萬畝,屬典型的城郊型縣區。
3、陽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。它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,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。西漢置關,因在玉門關之南,故名。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。
擴展資料:
1、安西早在四千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。
秦以前為羌戎所據,秦時為大月氏占有,漢武帝“列四郡據兩關”時,為敦煌郡所轄,兩晉沿襲漢製,隋置常樂郡。唐武德五年(公元622年)改稱瓜州。、
宋元相沿,至清雍正年間設安西衛。民國二年(公元1913年)改為安西縣。此縣名一直延用至2006年初。
安西縣於1949年9月28日解放,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三軍八師接管,10月7日安西縣人民政府成立,隸屬酒泉專區行政公署。 ⠥忧𘣧𘣥一直延用至2006年初。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瓜州縣。
2、渭城曾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製封建國家——秦王朝的國都所在地,又是周、秦、漢、隋、唐等13個王朝的京畿之地,文物薈萃,古跡眾多,素有“天然曆史博物館”之稱。
3、陽關,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。陽關位於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裏南湖鄉“古董灘”上。
陽關,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,在河西“列四郡、據兩關”,陽關即是兩關之一。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,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,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。
據史料記載,西漢時為陽關都尉治所,魏晉時,在此設置陽關縣,唐代設壽昌縣。宋元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,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。
陽關,為漢王朝防禦西北遊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關隘,也是絲綢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亞等地的重要門戶,憑水為隘,據川當險,與玉門關南北呼應。
陽關古塞建在荒漠之中,考古學家研究發現,陽關占有“一夫當關,萬人莫開”之險要地勢。
舊《敦煌縣誌》把玉門關與陽關合稱“兩關遺跡”列敦煌八景之一。
陽關和玉門關,一個在南,一個在北。名揚中外,情係古今。在離開兩關以後就進入了茫茫戈壁大漠。
兩者都是“絲綢之路”的重要關隘。是絲綢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軍事重地和途經驛站,通西域和連歐亞的重要門戶,出敦煌後必須走兩個關口的其中一個。
參考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-安西
參考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-渭城
參考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-陽關
Q4:
陽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。西漢置關,因在玉門關之南,故名。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。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,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。
宋代以後,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,關遂廢圮。古董灘因地麵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,如銅箭頭、古幣、石磨、陶盅等而得名。
擴展資料:
1、曆史:
陽關和玉門關,一個在南,一個在北。名揚中外,情係古今。在離開兩關以後就進入了茫茫戈壁大漠。兩者都是“絲綢之路”的重要關隘。是絲綢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軍事重地和途經驛站,通西域和連歐亞的重要門戶,出敦煌後必須走兩個關口的其中一個。
2、變遷:
一座被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。這裏殘存部分房屋、農田、渠道等遺址,當大風過後,這些遺址清晰可見,引人矚目。
自古以來,陽關在人們心中,總是淒涼悲惋,寂寞荒涼。今日的陽關,不再是王維筆下“西出陽關無故人”淒涼委婉的代名詞,今天的陽關、已是柳綠花紅、林茂糧豐、泉水清清、葡萄串串的好地方。
3、典故:
提起陽關,人們馬上會想到一首詩“渭城朝雨浥輕塵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”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這首傑作,可謂千古絕句,經配曲吟唱,廣為流傳。
參考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——陽關
Q5:
陽關,位於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裏南湖鄉"古董灘"上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裏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陽關烽燧址:"古董灘"。陽關,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,在河西"列四郡、據兩關",陽關即是兩關之一。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,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,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。據史料記載,西漢時為陽關都尉治所,魏晉時,在此設置陽關縣,唐代設壽昌縣。宋元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,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。舊《敦煌縣誌》把玉門關與陽關合稱"兩關遺跡"列敦煌八景之一。
Q6:
陽關指的是在今甘肅敦煌市西,漢朝時地屬邊陲,這裏代指長安。
陽關,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,自古與玉門關同為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詩中的“陽關萬裏道”是喻指長安與金陵之間的交通要道。
出自:該詩句摘自南北朝詩人庾信的《重別周尚書》。庾信與周弘正曾同在梁朝為臣。庾信被強留北方後,周弘正曾奉命出使北朝,滯留兩年之久。南歸時庾信贈詩相送,這是其中的一首。
關於陽關在哪裏和陽關在哪裏那個地方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,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?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,記得收藏關注本站。
查看更多關於陽關在哪裏的詳細內容...
「小礼物走一走?雪碧可乐来一罐!」
还没有人赞赏,支持一下吧
哇~真是太棒了